国防科技大学: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驱动战斗力跃升(国防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国防科技大学: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驱动战斗力跃升
■中国军网记者 郑文达 通讯员 杨伟华
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走出一条有利于高端军事人才成长的新路子。
——习近平
(一)
40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以其前身“华山部队”命名华山中学。
40年后,华山中学19名学子不约而同地迈入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门。
华山中学,一所以部队番号命名的学校,承载着老一辈军人对后辈子女从军报国的期许。学校那年在马兰基地组织的“14岁集体生日”活动让魏晨宇至今记忆犹新,驻训的10天里,他与同学们一起野外拉练,自己搭帐篷、挖厕所、进行户外搜救、搬运“伤员”,学校硬核的军训内容在这群14岁的少年心中埋下从军的梦想。2022年,华山中学正式成为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生源基地中学。“生源基地是军队人才建设第一站”,国防科大招生处处长高超说:“国防科大的生源基地中学不仅是为国防科大,也是在为全军吸引优秀学子”。
在一些偏远地区,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国防科大是军校”“上军校免学费”“半年前做过眼部手术可以报考军校”,信息的闭塞有时会直接错失一个优秀的学生。为了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国防科大、了解军校,2022年,国防科大组织对所有210所生源基地授牌,从学校校长、政委到各学院院长、教员纷纷上阵,成为军校宣传的义务代言人。
50岁的天河团队研究员黄春依然记得1990年的那个夏日,江津第一中学的操场上,她第一次从国防科大老师口中听闻银河巨型机的故事,“在那个电脑都是稀罕物的年代,中国也能研制出自己的超级计算机,让我十分震惊”,从此,上国防科大研究巨型机成了她这辈子最坚定的梦想。
国防科大吸引的不止学员,还有教员。
任新民、梁守槃、庄逢甘、慈云桂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曾经都是国防科大前身“哈军工”创建之初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军队选调的教员。如今的国防科大在教研岗位上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既有来自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海内外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也有从全军选调的专职教官。
陈开果,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现为国防科大某专家组成员。他所研究的领域高端人才相对比较缺乏,有些实验也比较危险。“过去在工业部门做科学研究,不太了解军事需求,感觉有点像隔靴搔痒。听说国防科大有这么个机会,就过来了。”他目前最希望的是能为军队培育该领域更多的人才,他经常跟学生们讲,“你们现在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毕业后能够跟老师们一起为战略威慑保障贡献力量。”
卢嫔嫔,军事五项个人全能冠军,全军选调出来的国防科大军事教育系教员。有记者开玩笑说,国防科大用一个选调指标招了步枪射击、500米障碍跑、50米障碍游泳、投弹、女子4公里越野跑5个训练科目的专职教员。选调前,曾有多支部队向卢嫔嫔抛出橄榄枝,但她最终选择了国防科大。“过去有些部队邀请我们去教授训练方法,但是面不是特别广,选择军校任教,将来可以通过毕业学员,将这套训练方法带给更多官兵。”“同时,我很喜欢国防科大的学习氛围,跟青年学员在一起,有活力。”
从华山部队到华山中学,从仰慕银河巨型机的学子到天河二号团队研究员,从哈军工创建之初全国选调教员到如今的国防科大海内外延揽人才,历史的血脉薪火相传,一代如此,代代皆然。
(二)
从刷题到“刷火箭”,重塑的不止学习模式,更是人才培养理念。
“钱学森创新拓展班”(以下简称“钱班”)的学员任何一门必修课挂科、体能考试没过、学期期末考试累计两次倒数第二都将被淘汰。2019级“钱班”学员俞棋睿大一时压力很大,“参加建模类、实物类学科竞赛,彻底地改变了我过去那种固化的刷题模式,不仅把所学运用到实践,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协作和统筹能力,国防科大重塑了我。”“钱班”由来自不同专业的4个年级学员组成,高数教学和考试采取全英文模式,学员队配有专门的实验室、图书室和创新研讨室。“不仅学长学姐可以对我传帮带,让我在进校之初就有清晰的学业规划,同时,大家又能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
那位复读也要报考国防科大的李盈,如今亦是俞棋睿“钱班”的学妹。祁发宝团长来学校做报告是她印象最深的事,“大家一直不停地鼓掌,非常激动,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都希望能成为像他那样的人。”“我们学员正处于国家培养我们的阶段,现阶段提升自己就是对国家大力培养最好的回报。小时候我就有一个科研报国的梦想,希望能够真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今后哪怕不能参加那些伟大工程,只参加一些小的工程,做出一些小的贡献,能够成为那些人当中的一个,就非常荣幸了,这就是我的人生目标。”
2019级学员罗世进是抖音上的红人,有网友看过他们智慧火箭俱乐部发射自制火箭的视频后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刷火箭”。火箭发射的背后涉及到工程基础及自主设计方方面面的知识,“入校之初我们就在各学科导师、学长的帮带下,在航空模型实践中边研究边学习,慢慢形成应用能力。目前我们正在制作的长征2F型系列火箭模型,可以实现分级、中间器分离,进行无缝回收。”“虽然我当不了航天员,但我希望能够帮助航天员飞得更高。”略显腼腆的罗世进一边操作火箭一边告诉记者。
国防科大年轻的学子恰如呼啸升空的火箭,一路高歌,向光前行。
“老师很努力,学生也会很努力”是教员邢中阳的座右铭,她从未想到自己录制的《应用光学》慕课会被如此众多的其他高校师生点赞,甚至出现在一次全国授课比赛某位老师的致谢辞中。“应用光学是一门很小众的专业课程,却被很多高校师生喜欢,让我很是惊讶。后来,我明白了,她让那些无法上国防科大的师生也能享受跟国防科大学生同样的教学”,当时整个教学视频是在湖南师范大学录制的,每天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10点,整个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后面剪辑出来后,她又从头到尾一帧一帧地校对了4遍。“过程很辛苦,但结果很开心。”
35岁的朱律韵去年被学校直接评定为教授。作为2014年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次,他主要负责学校新成立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学科建设,并带领学生参加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多次荣获金奖。像朱律韵这样的优秀青年人才,去年学校共有13人直接被学校评定为高职。同时,新调整的系所主要领导中45岁以下青年骨干占比达到82%。
前不久,空天动力系统物质输运与能量转化团队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空天动力系统通俗地讲,就是如何将推进剂的化学能有效地转化为排出气体的动能,主要包括减小飞行阻力及充分燃烧两个问题,从而实现更高的推进效率。“高超声速发动机里面的燃烧相当于在12级台风里面划火柴”,团队成员张宇为记者科普道,“这种‘大团队’攻关模式人员结构非常有优势,团队里既有院士、军队高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杰出青年,又融合了基础、前沿交叉和应用研究,可以实现最大化的‘能量转化’。”“在国防科大做科研,内心是很踏实的。学校不仅为我们分配了公寓房,还在老师居住密集的地方开通班车,而校内的幼儿园、小学,更是解决了那些拖家带口教员的后顾之忧。”
减小阻力、充分燃烧,这不正是国防科大增强人才推动力最形象的诠释。
(三)
战场是军人教育最后的课堂,做科研就应该从部队中来,到部队中去。
“这次通过解决部队优化目标打击精度的问题,改变了我过去主要依靠上级机关发指南做科研的模式”,文贡坚教授称,“部队提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而要找到真问题,就不能把人窝在屋子里面,要经常到部队去调研,摸一摸部队到底需要什么,因为有些作战环境不是我们坐在屋子里面能想像出来的。”他现在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原来都是以发表高质量论文为主,现在要以解决部队实际问题为主。如果你做的课题不能解决部队实际问题,你发表这种论文也没用,要把论文写到部队装备建设当中去。”采访完后,文教授又将动身赶赴某无人机部队出差调研。
“天河二号早已服务千家万户,几分钟内就能预报下一个小时的天气。这对于军事应用,非常有用。超级计算机不是单纯地跑一个高分排名,最终是要形成服务社会、服务军队的能力。如石油勘探、数值风洞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的高性能计算能力。”黄春研究员回忆起大一入学时集体参观银河一号机房的场景。当第一次看到机柜后面密密麻麻的线时,整个人都惊呆了,这怎么可能是人布出来的线。“在当时那个条件下,银河一号能做出来着实令人钦佩,老一辈的银河人一直都是我们的榜样。今天的天河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是85后90后,像编译系统的副总设计师就是90年出生的,天河团队后继有人。人才梯队是我们最大的战斗力!”
“现代高端战争对传统按方向按专科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过去,我们的学生就在自己的课题组里打转,研究室都很难冲出去,难以横向交集。因为他们的管理就是这样,他们的评价也是金字塔式的,这种模式不支持多个师傅来教一个学生,也难以跟上战争形式的变化”,胡卫东教授解释道,“目前,学校试点的‘项目制矩阵式’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培养方式,他的师傅有好多,遇到各种情况都有招。我们可以随时根据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单个项目或任务为横坐标,以适合承担任务的专家和团队为纵坐标,打破系、室、中心行政编制壁垒,形成灵活的矩阵组合,让多个方向不同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做研究,这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让新型军事人才快速形成战斗力的新模式。”
“不做无用的科研,要做战场的科研”,这是智能科学学院研究员相晓嘉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带的硕士、博士好多都是在训练场上完成答辩的。相晓嘉所在团队研发的无人蜂群可以实现固定翼无人机集群和协作飞行,并通过编队实现突防。在一次与某雷达部队联合开展探测试验时,成功突防要地。“我们的研究成果,要能直接为部队战斗力生成服务。未来,新一代的无人蜂群可以根据战场情况变化,自主完成飞行、侦察和打击任务,这与过去指令化的集群飞行,有着本质不同。”闻令而动、动则能战是这支年轻团队的特点。团队成员某次接到军演通知,杨凌杰正在上海参加会议,不等会议结束就赶回来;李杰正在筹备婚礼,为准备军演推迟了婚礼;肖越阳前脚刚下飞机尚未到家,后脚就赶了回来。
“有突防就有防护,高能武器比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是未来反无人机作战的重要手段。”系统工程学院张涛教授主要研究军事新能源,“电源是高能武器的弹药,传统的电源系统重量高体积大,难以满足高能武器机动化作战的需求。我们现在开发的混合储电系统是由超级电容和锂粒子电池互联集成,相比上一代系统,体积小重量轻,能量和功率密度更大。”
科技,是现代高端战争的核心战斗力。战斗力,是国防科大人才建设的力量基点。
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辽宁舰第一位女值更官宋美燕、“蓝军司令”满广志、“昆仑卫士”徐东波、“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曾文龙……这份漫长的毕业学员名单,仿佛校史馆穹顶之上的“银河”,标记着时代坐标里国防科技大学人才建设的方位与经度。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郑文达 杨伟华 责任编辑: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