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教师群体的困境-非升即走制度下的教书与科研之殇(高校教师非升即走,青椒压力大-!)

大学教师群体其自身的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问题。近年来,高校教师队伍老龄化加剧、青年教师比例持续下降、招聘门槛越来越高等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深究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长期实行的"非升即走"聘用制度,给广大青年教师群体带来了沉重压力。

一、高校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高校35岁及以下教师人数减少了5.67万人,比例从37.79%下降至28.54%。教师队伍呈现明显老龄化趋势。这与高校对青年教师实行的严苛"非升即走"制度有直接关系,使得很多优秀青年人才望而却步,不愿进入这个"高风险"的行业。

二、博士与高校教职缺额比例日趋失衡

过去,博士学历曾是通往高校教职的"敲门砖"。但随着我国博士生教育的飞速扩张,2022年博士毕业生数量已达82.3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供过于求的现象日益显现,造成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时门槛持续升高。

调查发现,除了博士学历,很多高校还要求申请者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发表过高水平论文、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资助等,要求堪称"院士级别"。更有甚者,连母校和本硕培养层次都被作为"非升即走"制度新的考核标准。这种"过度挑剔"的做法,无疑将排斥掉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

三、"非升即走"制度成为"达摩克里斯之剑"

对于成功进入高校任教的青年教师而言,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绝大多数高校都实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新入职教师首先只能签订为期6年的短期合同。在这6年里,他们需要完成各项教学科研指标,包括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申请科研经费等,否则将被迫离开。

从网上青年教师的反馈可以看出,为了通过这一关,他们不得不废寝忘食、24小时奋战,将全部精力都投注在了论文写作和课题申报上。特别是获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近几年平均资助率仅在15%-20%左右,考验几乎成了一场"内卷大战"。一位教师反映,为了申请"青基",连续五年都是通宵达旦写申请书,期间身心俱疲。

四、教学和行政工作成为"时间杀手"

除了科研压力之外,高强度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也成为青年教师发展的巨大阻碍。数据显示,超过30%的高校青年教师都反映教学工作占用的时间过多,科研时间相对较少。他们不仅需要精心备课,还要承担学生的课外辅导、班级管理等额外工作。此外,高校各类行政事务也不断充斥,例如会议记录、采购验收等杂务,都成为了青年教师的"无止境负担"。

五、低薪酬待遇与高强度工作形成反差

面对如此巨大的工作压力,高校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显然是难以令人满意的。2019年一项针对5188位高校青年教师的调研发现,近六成受访者月收入不足1万元。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主要来自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年终奖金,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占比极低。而工资收入水平又与教师的职称和学术成果直接挂钩,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青年教师自然难以与资深教师相比。

六、问题及建议

当前,中国高校教师群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致使很多有为青年人才拒绝进入或选择离开这个职业,届时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沉重负担。针对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探索新型教师聘用机制,减轻非升即走的制度性压力,为青年教师预留充足的成长时间。

2.合理分配教师工作量,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行政工作负担,为其科研工作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3.建立与教师工作强度相匹配、体现其专业价值的薪酬待遇体系,消除教书育人薪酬过低的观感。

4.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购房、生活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

5.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预留多条通道,不能走"非升即走"一条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和科研等不同领域的专长。

总之,振兴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教师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唯有切实改善他们的职业状况,消除制度和环境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吸引优秀人才的持续投身,中国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方能不断提高,为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

中国高校教师群体的困境-非升即走制度下的教书与科研之殇(高校教师非升即走,青椒压力大-!)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