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光刻机-湖南大学教授新研究“出炉”,为芯片发展提供新思路
半导体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它可以被用来控制电流的流动,实现逻辑运算、信号放大等功能。
在半导体晶体管发明之前,电子管是电子设备中主要的电子元器件。但电子管体积大、能耗高、易烧坏等缺点,制约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更小巧、高效地工作,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半导体产业的“卡脖子”问题
我国在晶体管方面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1956年,我国科学家历时三个多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晶体管。这标志着我国在半导体器件领域开始了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历程。
196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硅平面晶体管工艺并研制集成电路。1970年代,我国的晶体管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生产的晶体管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等领域。
1980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制微电子芯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990年代至今,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逐渐崛起,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力量。
晶体管的发展情况直接关乎集成电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然而,虽然我国在制造一些成熟的集成电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但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等前沿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如芯片制造设备、封装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或合资企业中获取技术支持。
这也导致了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中只能起到后期制造环节的作用,难以在核心技术上形成自主的竞争力。
摩尔定律:半导体技术的工业圣经
摩尔定律(Moore's Law)是指由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关于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
戈登·摩尔在1965年的一次演讲中预测,未来几年内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将会成倍数增长,而集成电路中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达到当前状态的一倍,预计只需要十年时间,这个数据还仅仅是保守估计。
摩尔的预言在当时看起来是非常乐观的,但时间会向人们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自从这个理论提出以来不断被证实,掌握晶体管数量的发展规律,就等于证明了芯片性能的持续提高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这使得电子设备变得更加小巧、高效,价格也逐渐降低,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
然而,随着理论的逐渐接近极限,一些人开始质疑此定律是否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尽管现在的技术已经使得集成电路中晶体管的数量达到了数十亿级别,但在制程工艺和材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使得集成电路中晶体管数量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因此,寻找新的技术和材料,以满足人们对更高性能和更低成本的需求,成为了当前集成电路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渊教授领导的湖南大学团队,采用创新集成技术,为我国的芯片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创新研究为晶体管发展提供新思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芯片成为了现代电子设备的核心。而芯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晶体管。在同样的芯片面积下,晶体管数量越密集程度与芯片工艺的先进程度成正比。因此缩短沟道长度,就成为了科学家们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晶体管导电沟道长度直接影响芯片的工艺水平,是芯片分类定性的指标。沟道长度为多少时,就以相应的芯片规格命名。由于沟道长度越短越好,就需要依赖于高精度的曝光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刻机。
但是,目前大多数晶体管的结构基本上都采用平行型,3纳米是沟道长度的一个瓶颈,低于这个数值,会带来严重的短沟道效应,会导致晶体管的开关速度变慢、漏电电流变大、漏电功耗增加等问题。同时光刻机也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因此,科学家们研究了一种新的晶体管结构——垂直型结构。
这种晶体管的特点在于晶体管的摆放方式改为垂直,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缩短沟道长度,从而实现更密集和更先进的工艺。
最重要的是,不像传统的晶体管需要依赖高精度的光刻技术,垂直型晶体管不需要这样的限制。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传统技术对垂直晶体管的金属-半导体间形成的接触界面无法达到使用标准。界面会对整个器件的沟道造成破坏,形成量子隧穿。量子隧穿是一种奇特的现象,描述了粒子可以通过被经典物理学认为不可能越过的能量势垒,进行穿透运动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漏电”。
研究团队采用低能量的范德华电极集成方式,成功实现了非常薄的短沟道晶体管。与传统金属沉积技术形成的界面相比,这个理想界面的平整程度达到了原子级别,有效减缓了漏电问题。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即使在微小的沟道长度下,也不会影响半导体的性能表现。
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半导体作为沟道,突破了晶体管结构的3纳米限制,而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种方法对晶体结构普遍有效。
通过采用低能量的电极集成方式,研究团队成功地实现了非常薄的晶体管,这使得排列更加密集,能够实现更先进的工艺。
此外,这种集成方式还能够应用于制备其他异质结构,从而为芯片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制造效率,这对于提高芯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刘渊教授表示,团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垂直晶体管的集成技术。除了制造高质量的垂直晶体管外,晶体管集成技术还需要解决多层器件之间的互连和制造工艺的问题。一种常见的解决方案是采用硅互连技术,通过制造多层硅层和金属层来实现多层器件之间的互连。
另外,还需要开发新的制造工艺和设备,以支持多层器件的制造和组装。
垂直晶体管集成技术是一种非常前沿的芯片制造技术,其潜力巨大,这有助于提升芯片的性能和功耗效率,同时压缩制造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相信进一步研究的晶体管集成技术将会成为未来芯片制造的主要趋势之一。
垂直晶体管对于我国半导体发展的意义
垂直晶体管的出现对于我国半导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这种晶体管相比传统平面晶体管具有更高的器件密度和更低的功耗。这意味着在同样的芯片面积下,可以实现更多的晶体管,从而提高其性能和功耗效率。帮助我国企业生产出更高性能、更具竞争力的芯片产品。
其次,垂直晶体管的出现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路线选择。我国半导体产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技术瓶颈和依赖进口的问题,而这种晶体管的出现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可以促进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此外,垂直晶体管的出现还有助于我国半导体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随着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半导体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竞争力。
试验团队的创新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来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垂直晶体管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器件结构,其研发还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已经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发表,但还没有出现完全成熟的商业化产品。因此,刘渊等人仍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和挑战,例如制造工艺的难度、界面问题、器件的可靠性等方面。
结语
正如科学研究中的常态一样,垂直晶体管的研究成果也可能会被推翻或者取代。这并不意味着迄今为止的研究失去了意义,相反,它对于我国芯片制造已经是一个机遇。
首先,垂直晶体管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推动了半导体器件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研究团队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验,提高了对这种晶体管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使得半导体器件制造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
其次,垂直晶体管的研究为我国芯片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在当前全球芯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芯片制造业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它的出现为我国芯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突破口,可以帮助我国芯片制造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这期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