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修武院士:临床医生那么忙,为什么也要做科研?(卞修武院士-临床医生那么忙,为什么也要做科研呢)
说起科研,一些医生朋友难免会有一些这样的看法:“为什么要做科研?每天要面对这么多患者,既要看病又要手术,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这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然而科研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医院角度讲,能够促进学科建设,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动力;从个人角度讲,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改变临床医生的思维,最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另外,我国的职称晋升也存在着用科研论文作为衡量标准的现象,并且对科研论文的发表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使得科研成为医生的“刚性需求”。但实际工作中医生们常感觉临床与科研像鱼和熊掌一样不能兼得。
关于这个问题:我国临床病理诊断的权威专家卞修武院士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既然做了临床医生,要做一个合格的、能胜任的医生,临床的行医技术跟科学研究其实并不矛盾,只是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你的目标,最后要的结论不要偏重于太基础,因为你的面前是临床数据,当你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些现象,有一些结局和书上不一样,你会越来越多的积累这样的问题,去找到线索,去获得证据,所以做临床医生,你如果不写出来,这个经验就不能传播,经验不等于学术,经验不证明不等于他正确。中国需要的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临床大夫,还有一部分有了这样的经验,他需要传播,需要交流,需要去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最基本的是要做合格的医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增加学术的份量,能不能增加这部分的份量,增加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因你的单位的需求以及自己的愿望而定,将来国家的评估体系,也正在朝着这方面引导,有利于各行其责,个性化的发展,我相信这种困惑可能会很快过去的”。
一项针对包含二甲、三甲医院324名医生的调研结果总结了临床医生做科研的实际困难:
1.临床工作忙,没有时间进行科研
调查结果显示,85.8%临床医生的工作压力主观感受为很大或大,其中23岁~34岁年龄段医生在工作负荷、职业发展方面较35岁~44岁年龄段压力分值高。外科医生工作负荷最大,内科医生焦虑分值最高。同时有文献报道,61.7%的三甲医院医务人员日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9小时,住院医生周工作时间为64小时~88小时。
我们知道科研的具体实施执行以及需要科研进行人生积累的恰恰是低年资医生,但繁重的临床工作挤占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而进入实验室进行分子生物学或者细胞生物学实验较为耗时间,有些实验完成一次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周,一般实验都经历多次失败或者重复,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很多年轻医生认为搞科研实在是没有时间,有心无力。
2.没有科研平台,无法进行科研
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研水平成为衡量医院水平的重要因素。各个医院纷纷搭建科研平台,以调动资源为科研活动提供支撑。科研平台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一般建设得比较好,但在非附属医院,尤其是地市级及以下的医院很难有功能完备的科研平台。即使建立科研平台的,在实际运行中也可能在功能定位、资源质量及高层次人才方面存在问题,使得科研难有起色。这种局面让很多医生有有力无处使的感觉。
3.没有立项课题,缺少资金进行科研
年轻医生,尤其是刚毕业的医生,处于科研过渡的尴尬期:学生时代在导师指导下做课题,不用考虑科研经费的问题,毕业后到新的单位可能还没有申请到新的课题。同时,国家、省部级的科研基金项目对申请人的学历、职称都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有些单位的年轻医生处于空白期。但是,这部分医生可能是最有科研激情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不言而喻。
那么针对种种问题,环境、硬件问题我们无法改变,在这种客观条件下临床医生该何去何从?
在专业医生论坛中常看到关于实验外包的调查,结果40%表示自己会把实验外包出去,40%表示理解,其余的20%表示没有什么坏处,实验外包公司不仅在软硬件、资质和经验上可以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也可以加快科研效率。但是在选择实验外包公司的过程中,需要考察对方的资质和服务能力,定期跟踪实验进度,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MDL作为具备15年经验的研究中心,涵盖医学医药方面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前CRO、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快消品检测服务、医药CDMO等五大服务项目,具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病理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蛋白相关检测、快速检测服务等六大科研平台,与上千名医生在基础研究领域进行过研发合作,与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301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MDL立足于科研 临床的发展战略,建立动物 人的两位一体的疾病数据库,为国内医药企业以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共享科研信息,为临床医生降低科研投入,缩短科研时间,让线性科研变成立体科研,MDL协同临床医生,为医学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