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的上市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年入20亿元

一家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的上市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年入20亿元

这是一段大学老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在残酷市场竞争中带领公司找到出路的历程,也是一个创业公司面向国家需求,突破关键技术并赢得市场的故事。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玄璇

编辑|马吉英

摄影|史小兵

今年夏天,郑州的一场暴雨把地铁乃至城市的安全问题暴露于台前。城市轨道交通,这个开启于1863年伦敦地铁的行业,到今天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安全是其中的第一位。

“截至目前,调查组还未公布郑州地铁事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防水墙被冲破,水灌进来,但这背后,是整个城市大系统的问题。目前的轨道交通乃至大城市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从规划、设计、建设、后期运营维护等各方面进行优化升级。”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告诉《中国企业家》,交控科技正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

交控科技是一家在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上解决国外“卡脖子”问题的公司。从北京交通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开始,郜春海用20年时间突破了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外国公司的垄断,建成国内第一家掌握自主CBTC信号系统(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System)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并把自主技术提升至国际化水平。

2019年11月,成立十年的交控科技成为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之一。2018、2019年连续两年,交控科技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占有率排第一。

不久前,交控科技刚搬进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丰台园区的新总部大楼。在总部大楼一层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郜春海刚结束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出差。老师和企业家两个不同的职业特点糅合在郜春海身上,作为前大学老师,郜春海在讲述时毫不回避问题,娓娓道来,对新技术保持关注。作为企业家,他强调创新的目的,组织管理的作用。

这些特点在交控科技的新总部大楼也有所折射。在大楼的一层大厅设计了通常只在大学或图书馆等公共场合才有的阶梯,以上几层楼内也有大量的公共空间。在郜春海看来,很多创新想法都诞生于公共空间的头脑风暴中,而创新是交控科技的安身立命之本。

“我们在行业里做研究,正好赶上国家政策支持和国际技术迭代大背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郜春海说到,交控科技的诞生和发展首先顺应了国家和行业发展趋势,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逐步成长起来。

一家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的上市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年入20亿元

郜春海

2020年交控科技营收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22.67%,净利润2.37亿元,同比增长86.03%。2021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0.4亿元,同比上升41.2%,归母净利润为1.1亿元,同比上升21.7%。

这是一段大学老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在残酷市场竞争中带领公司找到出路的历程,也是一个创业公司面向国家需求,突破关键技术得以赢得市场的故事。

时代机遇

2007年,北京地铁5号线即将开通。信号系统供应商是一家外国公司,在临近开通之日,一切准备就绪,这家公司却表示因为一些原因不能按时开通。这让北京市相关部门下定决心,要在国内找一支能突破核心技术的团队,不再“花大价钱受洋罪”。

郜春海此时已经在北京交通大学留校任教十几年,做的正是相关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全国几十个城市都在建地铁,但必须付昂贵的价钱向国外买信号系统核心技术。1998年,国产化、自主化被提上日程。在国产化的思路下,中国企业和外企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外国产品和技术,进行本地制造。

国外经过100多年的积累,轨道交通系统研发至第三代,即CBTC信号系统。郜春海团队决定跳过前两代技术,从零开始直接研发第三代技术。2004年,郜春海团队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研究与开发”,那是国内首次在广泛搜集资料、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CBTC信号系统进行研发。

北京市相关部门2007年找到郜春海,之后,北京亦庄线作为示范工程,应用了郜春海团队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CBTC系统核心技术。

“那时没有想要做成企业,只是单纯地希望能让研究成果实际应用,而不是研发出来就束之高阁。参与亦庄线时,大家一想到自己承担这么重要的示范项目,就像注入了强心剂,每天十多个小时都扑在研发上。”郜春海回忆。

2009年12月交控科技正式成立,一年后搭载其自主化CBTC技术的北京亦庄线正式开通运营。核心技术的突破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等各部委的认可,国内仅交控科技一家企业能提供这一技术,看起来前景一片光明。郜春海开玩笑地说,以为坐在公司里单子就来了,但没想到接下来两年,发展之路并非如此平坦。

市场破冰

接下来的两年,订单并没有像预期中那样自动送上门,团队必须出去找客户。

那两年郜春海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机场,光国航航班一年就飞了120趟。每个机场每个门开到几点,每个航班周几提供哪种餐食,郜春海都一清二楚。

一直没有客户愿意买单,这在当时让郜春海不解:实现了这么大的技术突破,为什么企业做不起来?现在回忆起来,郜春海也很理解,即使交控科技报价比国外公司低,大多数客户表示非常支持自主化,但他们需要信心,仅凭刚开通的亦庄线路不足以证明交控技术的稳定性。相比之下,国外公司的技术已经应用多年,稳定性已经得到了验证。

团队没有做企业的经验,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现任交控科技副总裁刘超也是来自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后进入交控科技,当时他临危受命,从研发中心调至主管前期投标沟通的部门。第一次投标期间,刘超经常“后背都是湿的”,“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干”,投标模板也要从头建立。

一次次投标石沉大海。直到2012年中标北京地铁14号线,交控科技才有了新项目。

2013年的成都地铁项目则是交控科技走出北京,真正开拓全国市场的标志。当时成都已建成的地铁采用了国外的技术,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郜春海说,那时成都的业主来北京暗访,考察交控科技的技术,最后终于决定采用公司的技术。刘超回忆,当时和客户谈判时,谈判的一些细度让他感觉匪夷所思。为什么要抠得这么细?客户告诉他们,因为之前和国外公司合作时,有一些要求没有提,对方就没有做。

成都项目推进后,长沙、深圳等地的项目接踵而至,交控科技逐渐被市场认可。

一家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的上市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年入20亿元

刘超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6~2018年全国公开招标正线线路中,交控科技中标率分别为5.9%、24.1%、30.8%,市场份额在三年内快速提升,在2018年已经排名第一。

回头再看那段没有新订单的时期,刘超认为这也是一个宝贵的沉淀期,有时间重新审视系统,找到不完美之处,查缺补漏。

资本助力

资本在交控科技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郜春海至今还记得,1996年刚刚开始做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研究得到的一笔5万元的科研经费,是他当老师三年来的第一笔经费。“我拿这笔钱买元器件,就像家境不太好的妈妈一样,掰开了、揉碎了去买,挑了个便宜的还跟人家砍价。”郜春海把所有账单记录在一个小本上,现在仍然觉得这个小本“非常珍贵”。

交控科技正式成立后,第一笔关键战略融资来自于京投公司,即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2013年京投公司投资交控科技,京投及其背后的北京市政府为交控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落地场景及品牌背书。“其价值不可估量。”郜春海说。此后京投公司一直是交控科技的第一大股东。

北京交通大学也是交控科技的投资方。郜春海团队从北交实验室出来,深知科研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和大学应该各司其职,大学研究基础理论,企业则要注重技术研发并将产品转化落地。郜春海认为,企业要发展,必须“研究一代,开发一代,应用一代”,大学承担了研究的任务,“把大学和交控研究院放在一个链条上,让它串起来,着眼于下一个风口的技术,这非常重要”。

这一思路也被郜春海运用在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促进我国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2016年交控科技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合作,共同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交控科技轨道交通联合基金。2019年8月,丰台区对原有基金进行了增资升级与规模扩大。基金每年提供经费支持科研团队跨学科、跨部门开展前沿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仅取得了一批具有转化前景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同时培养了大量原始创新型人才。

“机遇很重要,我们因为做这件事,赶上国家政策,最后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设立基金,也要给更多创业者和科研人员创造这个机会。”郜春海感慨道。

为了筹集更多资金做研发,上市也一直在交控科技的发展目标中。2015年时,交控科技团队就在谋划上市,当时上市的目标是可能会推出的“战略新兴板”。后来战新板并未诞生,交控科技上市暂缓。2018年底,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的消息正式宣布,北京市组织预上市企业开会,其中也包括交控科技。第一次开会时,有几百家企业参加,几次会后,通过的企业只剩几十家。交控科技团队仔细研究条例后发现,“每一条都契合”,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科创板上市。

2019年7月,交控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郜春海感受到作为一家企业被认可的感觉,和作为科研人员得到鼓励的心情。

从成立到成为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交控科技仅用了10年时间。随着公司不断壮大,交控科技仍需不断修炼。

如何打破天花板?

作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先行者,交控科技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术难题。

一家从大学实验室走出来的上市公司,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年入20亿元

北京地铁5号线。摄影:肖丽

郜春海表示,轨道交通面临三大挑战,其中安全是第一位。为避免郑州地铁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建设及后期运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

第二是效率问题,高峰期“地铁很忙”,平峰期如何加以利用?单纯减少班次,只会影响用户体验。能否在平峰期改成短车,或者用来货运,提高运营效率?

第三则是成本问题。“中国轨道交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出行这一必需品做成了奢侈品。”郜春海说,目前地铁费用主要是人工成本,占总成本60%~70%,其他是维护成本等。交控科技目前正在推广的第四代信号系统FAO(全自动运行系统),可以省去驾驶人员、车辆指挥人员等支出。郜春海介绍,目前全国约有40%的线路采用的是第四代系统。

同时,郜春海表示交控科技研发的第五代城轨信号系统(VBTC系统)已经达到国际水平,这一代系统的关键是逐步简化线路设备。跟第四代、第五代系统相比,交控科技正在研发的第六代系统则是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

其次,作为一家需要持续经营下去的企业,交控科技还要解决市场难题。

“如果只盯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新路线,这个市场的天花板的确存在。”刘超表示,城市不可能持续大规模修建地铁,交控科技除了在新建线路业务上运用新技术降低成本外,还在拓展两大新业务方向。一是把信号系统运用于重载铁路,今年已在朔黄铁路投入运营;另一大业务是城市轨道交通旧线改造,城市轨道交通每15年会进入一个更新换代周期,交控科技正在采用新技术为老旧系统做“无感改造”。

再次,作为一个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创业团队,交控科技一直在解决组织和管理难题。

交控科技团队的组织形态经历过几次升级。在北交做老师时,郜春海有一次去德国,发现国外都是一个大团队来做大系统的研发,分工明确,而国内的大学多是小作坊式研发。郜春海后来把实验室每个老师名下的学生都召集在一起,分工合作,有效推进了项目的研发进度。

公司成立之后,交控科技有两次关键改革。其中一次是经营体制改革,把各部门转变为责任主体,由部门管理者确定人员薪酬,同时也要负责营收。“打破原来大锅饭的机制。”刘超表示。另一次是2020年的改制,把原来弱矩阵的方式改成了强矩阵的方式,每个业务单元包含各自的产品设计、研发、工程设计、实施等团队,每个业务单元自负盈亏。“打破过去一些部门壁垒。”刘超总结。

在公司的咖啡厅里,挂着孔子和德鲁克两幅肖像。郜春海也正在把中西方思想结合进公司管理中。“东方管理思维强调哲学或者道德、文明,偏重于更高的精神层面,西方强调基础、工具实践。”郜春海说,“有人问我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德鲁克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就是一定要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创新,通过你的产品或者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