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要提高-很多人反感的教科研,其实很有必要(教师为什么要做科研-对于教学工作有什么意义呢-)
大家知道,职称评定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科研业绩,比如参加基本功,优质课比赛获奖,获奖的层次越高越好,区级、市级乃至省级荣誉是多多益善,或者是有论文发表,最好是核心期刊,在知网有收录,有课题研究成果等等。总之荣誉证书越多,评职称越有把握。各位忙着准备职称材料的老师大概就是准备这些吧。
很多人反感这些教科研的要求,认为教师把书教好了即可,搞这些花花肠子干啥呢?他们的观念是这样的:上课获奖也不一定班上学生成绩就好,别人发表论文了,肯定就是向“中介”买的,其他老师做出来的课题大部分都是胡编乱邹的,一点儿不实用。这些教科研指标真应该取消了才好。教师就应该埋头教书,到了年限自然晋升。抱着上述这样想法的教师估计不在少数。
其实,积极参加教科研真的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无论是上课的水平还是教师理论素养,都会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得到磨炼和提升。倘若取消了这些教科研要求,估计很多教师会选择“躺平”,如此则教学质量会出大问题。
很多老师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把学生成绩搞好,其实就教育而言,成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我们要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好,就必须有足够的专业技巧和能力,把我们的课堂搞得有声有色而不是死气沉沉,万勿使得学生像鱼离开水一样失去活力。
我不喜欢一些老师的课堂,老师捧着书站在讲台前照本宣科,班上的学生听得是越发的乏味,于是乎,低头做小动作者有之,思想开小差者有之,转头聊天嘀咕者有之,甚至连一些优秀的学生都无聊地趴在那儿消遣时间。这样的教学不是误人子弟么!这样的课堂堪称是灾难级别的,严重点说属于“教学事故”。试问如此这般,教学的效果怎么可能好?这样的老师不好好去学习,加强教学本领能行吗?
优秀的老师上课会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课堂一定是像四月的春天一样充满盎然生机,学生就像小草一样茁壮成长。我高一的语文老师,便是这样的人。他讲课时总是不急不慢,条理清晰,优美词句娓娓道来,章节典故侃侃而谈,使人听之有如沐春风一般的感觉。在这样的课堂里,所有学生都全身心投入,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阳光。他还是一位班主任,他的班会课也是十分出彩,他能够把班会课各个环节设计得非常精彩,能围绕教育主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教育意义往往得到充分彰显,学生得到很好教育,深受感染。
到了高二,我们换了个语文老师。这位讲课就是照本宣科,极其的枯燥无味。记得他的课上,学生无论成绩好的差的,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趴在桌上无精打采,此君的课催眠效果甚好甚好。跟我之前的语文老师水平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可思议他俩居然都在一个学校。当然最后俩人的发展也大不相同,教的好的那位现在已经升到教育局做局长了,另一个还留在学校教书。
所以我说,加强教科研训练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些水平堪忧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你不得多参加活动多出去比赛吗?不然你的能力何时才会有提升呢?总不能一直误人子弟吧。